智能时代新篇章:2025年叶底鱼跃重现忘川风华录传说
- 游戏攻略
- 2025-09-25 00:19:15
- 1
那天在地铁上刷到这条新闻,差点没坐过站——"2025年叶底鱼跃计划:用AI重现《忘川风华录》传说",手指在屏幕上顿了顿,突然想起三年前在苏州博物馆看到的那幅会"动"的《鱼藻图》,当时工作人员举着平板扫过画轴,池水突然泛起涟漪,锦鲤摆尾的触感透过屏幕传到指尖,吓得旁边小孩哇哇大哭。
其实我对"科技赋能传统文化"这事一直挺矛盾的,去年帮朋友做非遗数字化档案时,看着老匠人对着3D扫描仪手足无措的样子,总觉得像在给活人做标本,但这次《忘川风华录》的项目描述里,有个细节戳中了我:他们居然找来了当年修缮敦煌254窟的老技工当顾问,说要让AI先学会"看"壁画裂痕里的故事。
上周特意跑去798看他们的原型展,展厅中央悬着块曲面屏,水面泛着青苔色的光,突然有片银杏叶打着旋儿落下——这场景让我想起去年深秋在颐和园,枯叶飘进昆明湖时惊起的锦鲤,正发愣呢,屏幕里突然窜出条红尾鱼,鳞片在AI渲染下泛着瓷器开片的裂纹,旁边戴眼镜的姑娘举着手机念叨:"这鱼游动的轨迹,和故宫藏的那幅《鲤跃图》笔触完全重合..."
最魔幻的是体验区,戴上AR眼镜,手心忽然传来湿润的触感,低头看见自己穿着唐代半臂衫,袖口还沾着墨迹,系统提示说我现在是"汴京画师",要帮忘川使者修补破碎的画卷,指尖刚触到虚空,就听见背后传来苍老的声音:"小友,这鱼尾的第三片鳞,该用石青调三分花青..."转身看见个穿工作服的老头,胸牌上写着"壁画修复师-李建国"。
后来才知道,他们把30位老匠人的口述录进了语音库,当我在虚拟画布上晕染时,李师傅会突然打断:"等下!这处留白不对,原画这里有个茶渍,是当年我喝茶不小心..."这种真实与虚拟的错位感,比任何特效都让人头皮发麻。
当然也有些荒诞时刻,比如系统非让我给鱼点睛,我手一抖把朱砂点成了赭石,结果整条鱼突然开始褪色,像被水泡过的古画,旁边小孩急得直拍玻璃:"它要消失啦!"这时李师傅的语音又冒出来:"慌什么,原画在庆云馆地下室躺了八十年,不也这么过来的?"
现在想想,所谓"智能时代的新篇章",或许不是让过去完美重现,而是让那些被时光磨损的裂痕,在数字世界里继续呼吸,就像展厅出口那面墙上写的:"我们修补的不是文物,是记忆的接口",走出大门时,手机突然震动,弹出条消息:您在虚拟画布上的未完成作品,已被三位匠人标记为"可继续创作"。
风卷着银杏叶刮过脸,忽然明白所谓"风华录"从来不是某个朝代的绝唱,而是每个时代的人都在往里面添新的笔触,至于2025年的鱼能不能真的跃出水面?管它呢,反正我现在已经开始期待明年春天,去洛阳看他们用全息投影还原的牡丹宴了——听说连倒酒时酒液泛起的涟漪,都参照了唐代邢窑白瓷的冰裂纹。
本文由腾掣于2025-09-25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ro.xlisi.cn/glgl/38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