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对方同意追踪手机位置软件的法律风险深度剖析
- 问答
- 2025-09-17 23:45:36
- 2
不用对方同意追踪手机位置软件的法律风险深度剖析
在数字化时代,手机定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导航、社交、安全等领域,一些用户试图通过未经对方同意的追踪软件(如间谍软件、黑客工具或非法定位APP)获取他人位置信息,这种行为可能涉及严重的法律风险,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深入剖析此类行为的违法性及可能面临的后果。
未经同意追踪手机位置的法律定性
侵犯隐私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刺探、侵扰、泄露、公开他人隐私信息,手机位置数据属于个人行踪信息,未经授权获取即构成隐私侵权。
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2021年11月1日生效)明确规定:
- 第13条:处理个人信息需取得个人同意,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如公安机关依法调取)。
- 第66条: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个人信息,可处最高100万元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涉嫌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
若通过黑客手段(如木马、恶意软件)侵入他人手机获取定位,可能触犯《刑法》第285条(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
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包括行踪轨迹),情节严重者可处3-7年有期徒刑。
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截至2025年)
-
2023年浙江某男子因使用间谍软件追踪前女友被判刑
该男子购买“手机定位破解软件”监控前女友行踪,后被举报,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
-
2024年北京某公司非法售卖定位软件被查处
某科技公司开发“免授权定位APP”,通过地下渠道销售,公司负责人因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和《刑法》被刑事拘留,公司被罚款200万元。
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
违法行为 | 民事责任 | 行政责任 | 刑事责任 |
---|---|---|---|
非法获取他人位置信息 | 赔偿损失、公开道歉 | 罚款(最高100万元) | 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
出售/提供定位数据 | 连带赔偿责任 | 吊销营业执照 | 3-7年有期徒刑 |
开发/传播非法定位软件 | 高额民事赔偿 | 没收违法所得 | 7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涉及黑客手段) |
如何合法获取他人位置信息?
- 征得对方明确同意(如家长监护未成年人、企业监管公务车辆)。
- 通过法律程序申请(如警方因案件需要调取运营商数据)。
- 使用合规的共享定位功能(如微信“共享实时位置”、苹果“Find My”需双方授权)。
结论与建议
- 个人用户:切勿使用非法定位软件,否则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 企业开发者:定位类APP必须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否则可能被重罚。
- 受害者应对措施:
- 发现被非法追踪时,立即报警并保存证据(如软件名称、操作记录)。
- 通过法律途径要求侵权者停止侵害并索赔。
法律依据更新至2025年9月,请以最新司法解释为准。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案件请咨询专业律师。)
本文由坚永康于2025-09-17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ro.xlisi.cn/wenda/2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