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全面了解Sora:它能实现哪些创新功能与实用价值?

Sora:一个让我又爱又恨的"数字魔术师"

第一次看到Sora生成的视频时,我正瘫在沙发上刷手机,那是一个夕阳下冲浪者的片段,海浪的泡沫细节逼真得让我差点从沙发上滚下来——这不科学!作为一个被五毛特效荼毒多年的影视爱好者,我的大脑自动开启了"找茬模式",但看了三遍都没发现明显的破绽。

这种震撼感让我想起了2016年第一次用Prisma把照片转成油画风格的体验,当时觉得AI艺术已经到顶了,现在看来简直像拿着石器看智能手机,Sora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处理光影的"直觉",上周我试着输入"1920年代上海滩的雨夜霓虹",生成的画面里,湿漉漉的柏油路面竟然能准确反射出老式霓虹灯的彩色光晕——这种细节连很多实拍电影都需要专门布光才能实现。

但Sora也不是没有让我翻白眼的时候,上个月帮朋友的电商项目生成产品视频,要求"北欧风客厅里会自转的智能音箱",结果出来的音箱倒是会转,却在茶几上留下了诡异的残影,活像恐怖片里的灵异现象,更搞笑的是有次输入"熊猫在太空站吃竹子",那只熊猫倒是憨态可掬,就是竹子莫名其妙地穿过了太空头盔...这些翻车现场反而让我觉得Sora有种笨拙的真实感。

在实际应用中,我发现Sora特别适合做"创意催化剂",工作室接了个儿童科普项目,需要展示恐龙灭绝的场景,传统动画预算要20万,我用Sora生成了30版不同角度的陨石撞击片段,最后剪辑师只花三天就拼出了满意的效果,虽然地质细节还需要专家调整,但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一下子就出来了,客户看完demo当场就签了合同。

不过最让我担忧的是Sora带来的"创意懒惰",有个学生找我评作业,交上来的分镜脚本全是Sora生成画面的直接描述,连机位都懒得想,这让我想起当年PS刚普及时,满大街都是滥用滤镜的设计,技术再厉害,终究替代不了人脑里那些乱七八糟的灵感火花,昨天我还特意做了个实验:同样的剧本,让Sora生成一组画面,再让实习生手绘分镜,结果Sora的画面精致得像玻璃工艺品,而实习生那个歪歪扭扭的草图里,反而藏着让人心头一颤的灵光。

全面了解Sora:它能实现哪些创新功能与实用价值?

现在我的工作流变成了奇怪的拉锯战:先用Sora快速试错,再用传统手段"破掉"那些过于完美的画面,就像昨天做的美食广告,Sora生成的牛排光泽度完美得像是塑料模型,我不得不故意加入焦痕和油渍的图层,看来最好的用法,是把Sora当作一个特别较真的合作伙伴——它能记住所有教科书般的规则,而我们的价值,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打破这些规则。

(写完这篇文章时,我又手贱生成了个"蒙娜丽莎玩手机"的视频,结果达芬奇棺材板怕是按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