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QQ圈子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交网络与互动方式

QQ圈子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交网络与互动方式

被算法"圈养"的我们:当QQ好友列表变成社交牢笼

记得2012年QQ圈子刚上线那会儿,我像个发现新玩具的孩子,兴奋地看着系统自动把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前同事分门别类,那些早已失联的名字突然从记忆深处浮出水面,我机械地点击着"加好友"按钮,仿佛在收集某种数字勋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看着通讯录里836个"好友",却找不到一个能深夜倾诉的对象时,才惊觉我们都被困在了自己亲手建造的社交牢笼里。

QQ圈子的算法有种诡异的洞察力,上周它把我和前公司HR分在同一个"职场人际圈",下面标注着"你们有14个共同好友",我盯着那个曾经拒绝我调薪申请的头像,手指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五分钟——加还是不加?这种社交强迫症正在侵蚀我们的关系判断力,就像我表弟,他坚持要给每个点赞之交备注"认识途径+日期",结果通讯录活像本会计账簿。

QQ圈子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交网络与互动方式

最吊诡的是,我们开始按照算法逻辑经营人际关系,去年同学会,班长提议:"大家记得互加QQ啊,不然系统下次就不把我们归为同学圈了。"这话听着像不像某种数字时代的生存法则?我认识的设计师小林更绝,她定期给不常联系但"社交价值高"的好友群发节日祝福,就为了维持算法眼中的"强关联"。

朋友圈点赞已经沦为社交KPI,有次我发住院照片,大学室友群里突然跳出消息:"快去给阿紫点赞,系统都把我们踢出'亲密好友圈'了!"看着那些匆忙赶来的大拇指,我突然想起十年前骨折时,这群人可是轮流来医院给我读《鬼吹灯》的,现在呢?连慰问都变成了算法驱动下的任务。

QQ圈子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交网络与互动方式

这种社交异化在年轻人中更触目惊心,00后表侄女向我展示她的"养圈计划":每周三要给"闺蜜圈"发特定表情包,每月15号要在"兴趣圈"发cosplay照片。"不然圈子活跃度会掉",她说这话时眼睛都没离开手机屏幕,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她现实中的朋友都说她"像个人工智能"。

但总有反叛者,程序员老张把QQ好友控制在50人以内,"超出就删,管他什么圈不圈",有次系统把他和亲弟弟分到不同圈子,他直接卸载了QQ三个月。"算法凭什么定义我和谁更亲密?"这话听着解气,但我们都清楚,大多数人早已患上"社交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既痛恨被算法支配,又恐惧脱离它的"保护"。

最近我发现个有趣现象:那些标注"可能认识的人"里,总会出现前男友的现女友、现男友的前女友这类魔鬼推荐,有次系统甚至给我推了高中时霸凌我的女生,配文"你们可能有共同回忆",这哪是社交推荐,分明是数字化的创伤重现啊!

或许我们都该学学楼下卖煎饼的大爷,他至今用着诺基亚,却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社交不是算出来的",他边摊鸡蛋边说的话,比任何互联网产品经理的PPT都深刻,在这个被算法重构的时代,我们或许该偶尔关掉那些五颜六色的圈子,重新学习用最原始的方式——比如记住对方不爱吃香菜——来丈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