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品牌起源地揭秘:从中国起步的全球科技巨擘成长之路
- 问答
- 2025-10-04 10:58:02
- 7
联想,一个“非典型”中国品牌的全球漂流
1984年,北京中关村,一间不到20平米的传达室里,11名科研人员挤在一起,桌上堆着电路板和拆到一半的旧电脑,窗外尘土飞扬,街上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那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个靠中科院20万投资起家、最初名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的机构,会在四十年后成为全球PC出货量第一的品牌。
但联想的故事从来不是那种“完美逆袭”的爽剧——它充满犹豫、试错、甚至有点土气,比如最早他们靠摆地摊卖电子表、旱冰鞋维持现金流,技术人员得一边写代码一边担心这个月工资发不发得出来,柳传志后来回忆说:“我们连企业经营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只知道不能再靠国家养着了。”
真正让联想找到感觉的,是“汉卡”——一个能让计算机处理中文的扩展卡,倪光南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调试,代码写在泛黄的纸片上,这款产品之所以能爆火,不是因为技术多超前,而是他们真的蹲在用户办公室看人家怎么敲键盘——“原来会计需要快速录入汉字,工程师需要兼容不同打印机”,这种笨拙的接地气,反而成了早期最核心的竞争力。
1990年,联想推出第一台自有品牌电脑时,跨国巨头IBM、康柏根本没把它放在眼里,但联想做了一件事:把销售网点开到小城市去,甚至培训县城电器店的老板怎么装操作系统,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玩法,外资企业看不懂也不愿跟,到了1997年,联想居然真的成了中国PC市场第一。
但危机来得也快,2000年后,国内市场渐趋饱和,联想业绩一度停滞,杨元庆当时内部讲话说:“我们像是个考了90分就自满的中学生,但国际考场满分是1000分。” 2005年那场对IBM ThinkPad的收购,现在听起来是传奇,当年却被很多人骂“蛇吞象”“肯定要消化不良”,我记得当时甚至有媒体说:“联想这是要帮美国人背烂摊子。”
整合过程比想象中更狼狈,美国团队担心中国管理层不懂全球市场,中国员工抱怨老外流程太慢,有段时间联想同时用两套ERP系统,订单差点全乱套,但转折点在于他们没硬套“中国模式”——保留ThinkPad的设计团队,允许独立运营,甚至把总部搬到纽约,这种“妥协”反而救活了品牌。
2013年成为全球PC第一之后,挑战却更复杂了,移动互联网浪潮中联想一度掉队,手机业务反复调整,有产品经理跟我吐槽:“我们技术不差,但总在模仿别人——一会儿学苹果做高端,一会儿学小米搞性价比,用户都糊涂了。” 这种身份焦虑,或许是中国全球化企业的通病:既想保持本土的灵活性,又不得不遵守国际规则。
如今联想在全球180个市场卖设备,西班牙的咖啡馆里有人用Yoga笔记本,印尼大学生拿着Legion游戏本赶论文,但很少有人知道,联想研究院还在用当年倪光南留下的手写代码规范;采购团队会为越南工厂的螺丝精度吵到凌晨——这些细节堆起来的全球化,远比财报数字更真实。
回头看,联想的成长史像一场跌撞的马拉松:起跑时土得掉渣,中途抄过近路,也摔过满脸泥,但始终没停下,它不像苹果那样天生耀眼,也没有华为的技术光环,但这种“不完美求生”的状态,反而成了最生动的中国全球化样本。
下次当你摸到ThinkPad的小红点时,或许能感觉到——那个从中关村传达室里飘出的种子,早已长成了纠缠着东西方基因的奇异植物,它还在长,而且没人猜得透它下一步会伸向哪里。
本文由悉柔怀于2025-10-04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ro.xlisi.cn/wenda/5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