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驱动人生:潜能激发,未来引领之路

潜能激发,未来引领之路

有时候我会想,人这一辈子到底是怎么“动”起来的?是靠着外界的压力,还是内心那点不肯熄灭的火?说实话,我自己也常常迷糊,几年前我还在每天朝九晚九地赶设计稿,感觉像台被设置好程序的机器——按时启动,按时暂停,没什么意外,但也谈不上什么“驱动”,直到某个加班的深夜,我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图层,突然问自己:这真的是我想做的吗?

那可能算是我第一次认真思考“驱动”这两个字,不是被deadline推着走,而是自己主动想“动”起来。

很多人说,潜能是需要被激发的,这话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又有点抽象,我自己觉得,潜能更像是一块埋在地下的矿石,你得先愿意往下挖,甚至不怕挖出一手泥,才有可能触到一点坚硬的东西,拿我朋友小林来说吧,她原本是个普通的会计,每天和数字打交道,生活规律得像钟表,但她心里一直藏着对摄影的迷恋——用她的话说,“每次拿起相机,心跳都会变快”,她没受过专业训练,一开始拍出来的东西甚至被朋友笑“像游客照”,但她没停,周末早起蹲点拍日出,晚上研究修图软件到凌晨,慢慢地,她的照片里有了情绪,有了故事,去年,她辞了职,现在是一名自由摄影师,她说,不是突然“找到了天赋”,而是那种“不拍不行”的感觉推着她往前走。

你看,驱动人生的,有时候不是什么宏大理想,而可能就是一点“不满足”,一点“忍不住”。

而“未来引领之路”听起来特别光荣,但走起来往往狼狈,我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三年前我尝试做个人工作室,幻想着自由职业能让我灵感爆发,结果头两个月几乎零收入,焦虑得整晚睡不着,有一次和客户吵崩了,我一个人在便利店吃关东煮,心里疯狂怀疑人生:这算什么“引领未来”?明明是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但奇怪的是,正是那种狼狈,逼着我重新审视自己——我到底擅长什么?愿意为什么熬夜?后来我调整方向,专注做内容策划,慢慢才找到了节奏。

所以我觉得,引领未来不是高举旗帜冲在最前面,而是哪怕摔了一跤,还能爬起来对着泥坑说:“行,算你狠,但我换条路接着走。”

也有很多人是被“卡住”的,我表弟大学学了金融,因为家里人觉得稳定,但他真正喜欢的是做手工皮具,毕业后他进了银行,每天西装革履,但下班回家就对着皮革发呆,他说那段时间感觉自己像分裂成了两个人:一个在数钞票,一个在数针脚,直到去年,他偷偷在网上接了第一个定制单子,客户夸他“做得有灵魂”,他告诉我,那天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完整的”,现在他还在银行上班,但周末会接小单子,他说:“不一定非要辞职才算‘突破’,每天挤两小时做喜欢的事,也是在驱动自己。”

这让我想到,驱动人生不一定需要翻天覆地,它就在那一点点“不彻底”里——半理想半现实,半勇敢半妥协。

回过头看,潜能激发和未来引领,其实都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就像开车,有时候路况好你踩油门,有时候颠簸你得握紧方向盘,重要的是,你始终知道自己想去哪里——哪怕中途绕了路、爆过胎。

最后说句实在的:谁都不是天生就知道怎么“驱动”自己,我们都是在迷茫里试探,在失败里调整,偶尔兴奋偶尔沮丧,但正因为这样,这条路才值得走,毕竟,完美无缺的剧本多无聊啊,有点瑕疵的才像人生。

(完)

驱动人生:潜能激发,未来引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