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营造健康积极的教育氛围,构筑安全可靠的学习成长环境

营造一片成长的土壤

教育这件事,说起来挺复杂的,有时候我们总在谈“氛围”,谈“环境”,但真正做起来,却常常陷入一种奇怪的循环:要么太紧绷,像拧螺丝一样把孩子往标准里塞;要么太松散,任其“自由生长”,结果反而让人更焦虑。

我有个朋友是小学老师,去年带三年级,班里有个男孩,平时不太说话,成绩中等偏下,每次交上来的作业字迹歪歪扭扭,有时候甚至不交,常规操作可能是约谈家长、批评教育,或者干脆归类为“问题学生”,但她没急着下结论,而是某天放学后留下他,没谈学习,就闲聊,孩子一开始很防备,后来才小声说:“我写字的时候手会抖,我怕别人笑我。”

原来,这孩子不是态度问题,也不是笨,而是轻微的手部协调障碍,之前一直被误解为“不认真”,久而久之,他就把自己包裹起来了。

这件事让我想了好久,我们总在强调“安全可靠”的环境,但有多少时候,我们真正给了孩子说真话的勇气?不是那种“来,老师和你谈谈心”的正式场合,而是日常中不经意间流露的信任感,这种环境不是靠标语挂出来的,也不是靠开会强调出来的,而是靠一个个细节堆出来的——比如老师愿意晚走半小时,比如不说“你怎么又这样”,而是问“你愿意告诉我为什么吗”。

说到健康积极,很多人会想到“多表扬”“多鼓励”,这没错,但我觉得有点被用滥了,不是所有“你真棒”都有效,有时候甚至适得其反,我侄子以前画画,每次画完大人都会说“哇太好看了!你是小画家!”,结果后来他反而不敢画了,因为他怕下一张没这么“好看”,你看,空洞的表扬反而成了压力。

真正的积极,应该是看见过程而不是结果,是允许试错而不是只奖励成功,就像我那位老师朋友,她后来帮那个男孩申请了书写辅助工具,还让他在班上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神话故事(他特别擅长这个),慢慢地,他敢举手了,字依然不太工整,但至少愿意写了。

还有一点我总觉得被忽略:教育氛围不只是学校里的事,家庭、社区、甚至孩子常去的便利店、书店,都在无声地参与塑造这个环境,我家楼下有个小书店,老板总是允许孩子免费翻书,哪怕不买也能坐在地上看半天,他说:“有的孩子在这看一本书的时间,比在家和父母说话的时间还长。”这话听着有点心酸,但特别真实,安全的学习环境,有时候只是一盏灯、一个角落、一个不赶人的大人。

但我们也不能太理想主义,现实往往是,资源有限、压力巨大,老师忙到没时间细究每个孩子的情绪,家长焦虑得不停对比“别人家的孩子”,我有时候也会想,所谓“健康积极”是不是一种奢侈?但每次看到像那个三年级男孩的转变,又觉得或许我们能做到的,比想象中多一点。

或许真正的“可靠”,不是保证一切完美,而是当问题发生时,有人愿意蹲下来,听一句“我手会抖”这样的真心话。

而所谓“成长”,可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终于敢慢慢舒展自己的枝叶——哪怕形状不那么标准,但至少是自己真正的样子。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因为口音被笑过,后来遇到一位老师悄悄告诉我:“说话声音小一点没关系,我听得清。”你看,一句简单的话,我记了二十年,环境就是这样一点点变好的吧。)

营造健康积极的教育氛围,构筑安全可靠的学习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