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全面了解物联网:从基础架构到未来发展趋势的详尽阐述

从基础架构到未来趋势的一些零碎思考

说实话,第一次真正被物联网“击中”,是家里那个智障扫地机器人第三次卡在沙发底下的时候,我蹲在那儿把它拖出来,突然有点恍惚——这玩意儿连不上网的时候就是个铁坨,连上网了居然能自己干活,还能跟我手机说话(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告诉我“求助”),行吧,这东西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有时候聪明得像个人,有时候又蠢得让我想踹它?于是我开始琢磨物联网这回事,越想越觉得,它根本不是技术手册里那种冷冰冰的名词,而是一张正在疯狂生长的、有点混乱但活生生的网。

基础架构:不只是“东西连上网”那么简单

很多人一听物联网,就觉得是“设备能上网”就完事了,其实没那么简单,物联网的基础架构至少得拆成三层,像盖楼一样,一层歪了整栋垮掉。

最底下那层是感知层——说白了就是传感器和终端设备,比如我家那个扫地机器人,它的激光雷达和碰撞传感器就是它的“眼睛”和“触觉”,但问题来了,这些传感器精度参差不齐,有次我买了个便宜的温湿度计,联网后天天提醒我房间湿度90%,吓得我差点去买除湿机,结果发现是传感器漂移……所以你看,底层数据要是瞎扯,上层再牛逼的算法也救不回来。

中间是网络层,负责传数据,Wi-Fi、蓝牙、LoRa、NB-IoT……技术多得让人头晕,我有个做农业物联网的朋友,在农场里部署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最开始用Wi-Fi,结果信号连猪圈都穿不过去,后来换了LoRa才解决,这环节最烦人的是什么?协议兼容性,你家小米的灯和华为的路由器吵架了?正常,物联网现在就像春秋战国,各家诸侯自立标准,苦的是用户。

全面了解物联网:从基础架构到未来发展趋势的详尽阐述

最上面是应用层,也就是我们实际用的那些APP和平台,但我越来越觉得,这层反而最容易被过度包装,很多厂商吹“大数据智能分析”,结果就是把你每天开灯的时间统计成图表告诉你“您通常在晚上7点开灯”——谢谢哦,这我自己不知道吗?真正的价值应该是跨设备联动,比如湿度传感器检测到下雨自动关窗,但现实是……我家的智能窗和湿度计是俩品牌,互相不认识。

现实案例:那些让我又爱又恨的瞬间

去年我试过用智能种菜机在阳台种小番茄,理论上它能自动调节光照、浇水、施肥,联网后还能远程监控,结果呢?番茄苗长势喜人,直到某天APP突然推送“设备离线”,我赶紧跑回家,发现是路由器抽风重启了,就断网这么两小时,补水程序没启动,苗全蔫了,那一刻我真觉得,物联网像个娇气的少爷,离不开网,网一崩全完蛋。

但也有惊艳的时候,有次去宁波的港口参观,看到他们的智能物流系统:集装箱自带传感器,位置、温度、震动全监控,数据实时上传,吊车自动调度,负责人说以前找货得翻半天纸质单,现在系统直接告诉你“A3区第2列第5层”,误差厘米级,那种流畅感,简直像看科幻电影——可背后是熬了多少夜调试协议、打补丁的工程师啊。

全面了解物联网:从基础架构到未来发展趋势的详尽阐述

未来趋势:混乱中生长,问题比答案多

我总觉得物联网的未来不是“万物互联”,而是“万物勉强互联”,现在很多趋势吹得天花乱坠,比如数字孪生、边缘计算、AIoT融合……但现实骨感得很。

数字孪生?理想状态是每个物理设备都在虚拟世界有个双胞胎,实时同步数据,但我家那个智能电表连每日用电量都延迟3小时,你跟我说实时同步?边缘计算倒是实在点——把计算任务分散到设备本地,减少对云的依赖,我那个种菜机要是能本地判断“该浇水了”而不是等云端指令,我的番茄或许还有救。

至于AIoT,现在很多所谓智能设备其实就嵌了个简陋的决策树,离真正的人工智能还远,有次我问智能音箱“为什么月亮跟着我走”,它回我“要帮你设定闹钟吗?”——就这水平,短期内别指望太多。

全面了解物联网:从基础架构到未来发展趋势的详尽阐述

隐私和安全更是头疼,有黑客曾演示过如何通过智能灯泡的漏洞入侵整个家庭网络,我到现在都不敢用智能摄像头,总觉得哪天黑客比我更清楚我家猫几点吃饭。

写在最后:拥抱混乱,保持耐心

搞物联网的人可能都有点自虐倾向,明明知道标准不统一、安全有漏洞、用户体验时不时崩盘,但还是忍不住想象那个“一切无缝连接”的未来,有时候我觉得,物联网就像个正在学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的,但每次爬起来都多走两步。

也许我们得接受这种不完美,技术从来不是一下子成熟的,它是在一次次断网、兼容性冲突和隐私恐慌里慢慢长起来的,至少现在,当我用手机远程打开空调,到家时屋里已经凉爽的时候,还是会暗爽一下的。

至于那个扫地机器人?后来我给它划了个虚拟墙,现在它老实多了,你看,人和物联网的相处方式,大概就是一边骂一边磨合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