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雅马哈音响:纯净音质,沉浸式听觉体验的完美之选

声音里的那点“不完美”,反而让我着迷

我其实一直对音响有点挑剔,不是那种技术参数上的挑剔——说实话,什么频率响应、信噪比,我记不住,也懒得记,我在乎的是声音钻进耳朵那一刻的感觉:它能不能让我忘记设备的存在,只是纯粹地掉进某个情绪里。

去年搬家,我终于决定换掉那台跟了我七年的老蓝牙音箱,它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听久了总觉得声音“平”,像隔着一层雾在看风景,朋友推荐了几个品牌,Bose、Sony、B&O……我都去试听了,最后却绕回雅马哈的店里,几乎是一耳朵就定了——就是它了。

雅马哈音响:纯净音质,沉浸式听觉体验的完美之选

不是因为它参数多漂亮(虽然事后查了发现确实不差),而是因为它没有刻意把声音磨得“太完美”。

你听过有些音响吗?低音轰头、高音锐利到刺耳,乍听很爽,但半小时就累,雅马哈不一样,我试听时放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前奏钢琴部分出来的时候,我居然注意到Freddie Mercury呼吸换气时那个轻微的停顿——以前用耳机反复听都没捕捉到的细节,在这里突然变得清晰,但又不过分突兀,人声和乐器之间有种微妙的“距离感”,不像有些音响把所有声音揉成一团砸向你,而是像坐在音乐厅里,每个声音有自己的位置。

雅马哈音响:纯净音质,沉浸式听觉体验的完美之选

后来我才知道,雅马哈做钢琴起家,对声音的“空间感”有种偏执,他们甚至有个叫“Cinema DSP”的技术,模拟不同场所的声学特性——比如爵士俱乐部的小空间回响,或是教堂里的空旷感,但我觉得最打动我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他们理解“沉浸”的方式:沉浸不是被声音包围,而是被声音合理安置。

我买的型号是Yamaha MusicCast 500(其实当时在400和500之间纠结了很久,最后因为500的木质箱体手感太好而冲动下单),放在客厅角落里,不开机时像个低调家具,开机后却能把整个空间填满一种柔软的声场,周末下午我常放坂本龙一的《async》,那张专辑里有很多实验性的杂音、碎片化的音符,用普通设备听会显得杂乱,但在这套系统里,反而变成了一种有秩序的孤独感。

雅马哈音响:纯净音质,沉浸式听觉体验的完美之选

有一次朋友来家里,听到一半突然说:“你这音响怎么有点……复古感?”我想了想,觉得可能是因为雅马哈的声音里留着一点“模拟时代”的温润,不像某些现代音响拼命追求数字化精准,反而丢掉了声音的毛边和湿度——而人耳恰恰需要一点不完美来触发情感。

当然它也不是毫无缺点,比如蓝牙连接偶尔会抽风(需要重启APP),遥控器按键手感偏硬,但这些小毛病反而让我觉得它更像一个“活物”,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有时候我觉得,雅马哈的工程师可能偷偷在声学算法里埋了点人情味:他们知道技术终究是工具,而听音乐的人,要的是那一瞬间的起鸡皮疙瘩。

现在这台音响成了我家里的背景音管家:早晨播轻快的City Pop唤醒慵懒,晚上用爵士乐稀释工作压力,它没那么酷炫,但足够可靠——就像一碗熬出米油的白粥,看起来普通,入口才知道那种细腻的包裹感有多难得。

如果你问我推荐音响,我大概不会列一堆参数对比,我会说:去找一个能让你忘记参数,只想闭上眼安静听歌的设备,而雅马哈,可能就是那个让你意外安静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