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PE)不仅仅是运动:理解Physical Education的教育价值
- 问答
- 2025-10-05 11:27:28
- 6
体育课,不只是跑跑跳跳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体育课总是在周五下午最后一节,那时候,大家的心思早就飞到了周末的安排上,对体育课的唯一期待就是“能自由活动”,老师吹完哨,做完一套敷衍的热身操,接下来就是男生冲去占篮球场,女生三三两两在跑道边散步、聊天,体育课?不就是动一动、出出汗,顺便逃避一下文化课吗?——那时候的我们都这么想。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慢慢意识到,体育课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我们学校的体育老师老张,是个总爱穿褪色运动服、嗓门贼大的人,他有个“奇怪”的习惯:每节课的前十分钟,非要全班聚在一起,讲些看起来和体育毫不相关的东西,有时候是讲他以前带的学生怎么通过锻炼克服了自卑,有时候甚至聊到团队协作在工作中有多重要,那时候我总觉得他在浪费时间,心想:“能不能别废话了,直接让我们打球不行吗?”
但有一次,我却莫名被他的话戳中了,那是高一的一节体育课,我们在进行篮球分组赛,我体育不算好,跑得慢、投篮也菜,每次分组都生怕拖后腿,果然,那次我一个失误导致我们队输了两分,几个队友虽然没说什么,但眼神里的埋怨藏不住,我站在场边,又尴尬又自责。
老张把我叫到一旁,我以为又要听一番“要努力啊”之类的大道理,结果他却说:“刚才那个传球,其实时机抓得不错,就是力气大了点,你注意到没有,第三分钟的时候你补防的那一下,帮小李挡了一个必进球。”我愣住——我自己都没意识到这些细节,他接着说:“体育不是非要你赢,是让你学会看得到自己哪里行,哪里还不行,就像解数学题,做错了,但过程里有一步思路是对的,就值得肯定。”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体育课好像没那么简单。
后来我慢慢明白,Physical Education里的“Education”,才是关键,它不是在教我们“怎么运动”,而是在通过运动教我们“怎么成长”。
体育课是最早让我们体验“公平竞争”的地方,规则之下,输就是输,赢就是赢,没什么借口好讲,你抱怨裁判不公?可以,但你得学会用正当方式表达——比如赛后举手提出异议,而不是当场发脾气,这种潜移默化的规则意识,后来在我参加辩论比赛、甚至职场项目中都派上了用场。
再比如,体育课常常是我们第一次认真面对“失败”的场合,文化课考试考砸了,还能怪题目太难、状态不好,但跑步跑得慢、球投不进,你就是不行,这种直面弱项的体验,虽然难受,却逼着人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然后选择放弃,或者默默加练。
还记得高中校运会前的傍晚,我因为跳高始终过不了一米二,一个人跑去操场加练,碰到老张,他什么都没说,只是调整了我的起跳角度,轻轻说了一句:“人要先敢往上抬视线,身体才跟得上去。”我摔了无数次,最后也没跳过那个高度,但那天之后,我好像没那么怕“做不到”了。
体育里藏着的,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它不靠板书和笔记,而是通过身体的经验告诉你:坚持是什么、合作是什么、尊重对手是什么,这些道理,光靠讲是听不进的——你得在冲刺到最后一圈时肺痛到想停下的那一刻,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撑下去”;你得在队友伸手拉你起身的时候,才能理解“支持”的温度。
工作后,有一次团队遇到一个很难搞的项目,大家连续熬夜情绪都很崩,我在最焦躁的那天晚上,莫名想起老张当年说的话:“打球打不顺的时候,越急着赢越会输,有时候你得先缓下来,看清楚了再动。”那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体育课教给我的,其实是一种应对生活的节奏感。
如果说文化课是教我们如何思考,那么体育课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存在”——如何在身体与精神的互动中,成为一个更清醒、更坚韧的人,它可能不会直接提高你的分数,但它能在你心里埋下一些东西,比如怎么面对压力,怎么看待成败,怎么在集体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体育课在很多地方仍然处于“边缘状态”,要么被主科占用,要么变成简单的“放风时间”,大家还是习惯性地认为,体育嘛,动一动就行了。
但我觉得,如果我们只把体育课当作“运动”,那就真的浪费了它的价值,它不该是教育的配角,而是每个人成长中,沉默却不可或缺的引路人。
就像老张常说的那句话——“体育场,其实就是人生的预习教室。”
本文由郭璐于2025-10-05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ro.xlisi.cn/wenda/53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