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评估2017年CPU性能:天梯图揭示处理器等级与技术突破
- 问答
- 2025-10-06 06:00:14
- 3
哎,说到2017年的CPU市场,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点意思,那一年Intel和AMD打得火热,搞得我们这些DIY玩家天天盯着天梯图比参数,像追连续剧似的,现在回头捋一捋,感觉那年根本不是“挤牙膏”,简直是有人直接把牙膏管给踩爆了(笑)。
先说Intel吧,七代酷睿Kaby Lake其实挺尴尬的——架构还是Skylake微调,14nm工艺缝缝补补又一年,我帮朋友装机的i7-7700K超频到4.8GHz跑《绝地求生》,帧数确实能看,但温度直接飙到85℃以上,原装散热根本压不住,当时很多人调侃说这代U最大的升级是附赠的贴纸更闪了……说实话,要不是后来八代酷睿强行加核,这代可能真就沦为“买散热送CPU”的典型了。
但AMD的Ryzen初代才是真·搅局者,记得当时看到R7 1700的评测时我正蹲在电脑城吃盒饭,差点把筷子掰断——8核16线程卖两千块?!隔壁Intel的8核要卖到八千啊!立马撺掇学弟把装机预算砍掉显卡先上R5 1600,后来这小子用剪辑软件导出视频时在群里连发了十个表情包狂喜。
不过第一代Zen架构也有槽点:内存兼容性玄学、CCD延迟问题玩网游帧数波动大,我自己的1700X配3200MHz内存死活只能跑到2933,更新了五版BIOS才勉强稳定,但说到底,多核性能碾压同价位IntelU是实打实的——渲染视频时核心数堆上去,进度条肉眼可见地往前窜。
移动端更有意思,Intel的八代低压U突然从双核变四核,笔记本厂商们手忙脚乱改散热方案,联想小新Pro13那会儿要是早半年用上8250U,估计能提前封神,而AMD的移动端……唉,初代移动锐龙续航翻车的事就不提了,当时给表妹推荐笔记本,看到Ryzen 5 2500U的评测数据波动得像心电图,最后还是怂了选了i5。
现在看2017年的天梯图特别戏剧性——Intel还在按部就班爬楼梯,AMD直接装了电梯,虽然Ryzen初代工艺和优化青涩,但那种“不管怎样我先扔个核弹再说”的莽劲,确实把整个行业的定价规则都掀翻了,每次看到现在60系显卡卖四千还被喊香,就特别怀念那年夏天Ryzen开卖时论坛里“AMD YES!”刷屏的疯劲儿。
(完)
本文由兆如曼于2025-10-06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ro.xlisi.cn/wenda/54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