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尽在苹果笔记本官网:感受科技创新,重塑高效办公的无限可能

当我的旧电脑再次卡死,我点开了苹果官网

说实话,我本来没打算换电脑。

那天下午,我正在赶一份提案,距离截止只剩半小时,键盘上的手指越来越焦躁——直到屏幕突然定格,鼠标转起了那个我看了三年的彩色风火轮,我对着那台2018年买的Windows笔记本,长长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重启的间隙,我下意识在手机上打开了苹果官网,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有点累了,累于无止境的系统更新提醒,累于电池续航从“五小时”沦为“插电两小时,续航四十分钟”,累于每次开会都要拖着沉重的适配器和扩展坞——像极了当代数字游民的反面教材。

然后我就看到了MacBook Pro那句不怎么起眼的Slogan:“动力,全开。”

尽在苹果笔记本官网:感受科技创新,重塑高效办公的无限可能

我向来对广告词无感,但那一刻突然有点动心,可能是因为页面设计得太干净,也可能纯粹是因为我的旧电脑还在嗡嗡作响地开机。

我有个做自由编剧的朋友,去年换的M2 MacBook Air,她说自己常抱着它去咖啡馆写本子,从中午坐到打烊,电量还剩百分之三十。“最夸张的是,它安静得像没开机。”她说这话时嘴角上扬的弧度,我至今记得。

而我,作为一个每天同时开着二十个网页、三个文档、两个设计软件加一个微信的编辑,最渴望的大概就是这种“安静”,不是没有声音的安静,而是系统不突然崩溃、软件不意外闪退、不用在会议中尴尬地说“稍等,我电脑卡了”的那种安心感。

尽在苹果笔记本官网:感受科技创新,重塑高效办公的无限可能

官网上有个不太显眼的版块写着:“M3芯片,专为挑战极限的工作流而生。”下面一行小字举例说“可同时处理4K视频剪辑、三维建模和代码编译”,我心想,谁天天同时做这三件事?但转念一想,我那种同时开Premiere修视频、用Photoshop做图、还挂着微信视频会议的操作,大概也算种极限运动吧。

真正让我下单的,可能是官网那个“换新指南”,他们没吹嘘性能多强,反而细致地教你怎么从旧Mac或PC迁移数据——连“担心不习惯macOS?”这种问题都放在了前面,我突然觉得,他们知道我在焦虑什么。

新电脑到手第三周,我带着它出了趟差,在高铁上写完一篇稿子,电量只掉了15%,邻座的大哥突然问我:“你这电脑是苹果的吧?看着挺轻便。”我点点头,居然莫名有点骄傲——要知道,以前我掏出的可是个重得像砖头一样的游戏本,配上充电器能直接当健身器材。

尽在苹果笔记本官网:感受科技创新,重塑高效办公的无限可能

当然它并非完美,Touch Bar我到现在都没搞明白怎么高效利用,MagSafe充电口虽然回归了,但我还是常忘记带那条线,macOS的某些操作逻辑,依然让我这种Windows老用户时不时愣住思考人生。

但最近我开始理解朋友说的“安静”是什么意思了,不是绝对的无声,而是你开始信任你的工具——信任它能跟上你的节奏,信任它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信任那块视网膜显示屏上的文字真的比之前更清晰舒服一点。

有天下班前,我同时导出视频、上传文件、还在和团队语音沟通——换作以前,这时候我的旧电脑应该已经烫得能煎蛋了,但我下意识摸了摸MacBook的键盘,只是温的,那一刻我突然笑起来,像发现了一个微不足道却真实的小奇迹。

科技革新到底是什么呢?是芯片里塞进几百亿个晶体管?是比去年又薄了0.1厘米?或许都是,但对我而言,它更是让我不再害怕点击“保存”键的底气,是重新找回工作节奏的踏实感。

我的旧电脑现在躺在柜子里,偶尔开机当备用机,而苹果官网,我依然会时不时去看看——不是为了买新东西,而是想看看那群人又在如何重新定义“够用”和“好用”之间的界限。

毕竟,高效办公的无限可能,或许就是从“不再为电脑本身操心”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