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山东农信:以服务深耕三农沃土,用行动谱写乡村新篇

扎根乡土的“金融老伙计”

每次回老家鲁西南,总能看见镇上那家山东农信的门头——不算起眼,但门口总停着几辆三轮车,里头坐着穿工装的工作人员和拿着存折眯眼瞧的老人,我二叔常说:“咱这儿的农信,不像银行,倒像个老邻居。”这话听着糙,却点出了山东农信最真实的底色:它不追求高楼大厦里的光鲜,而是弯腰俯身,把根扎进了田间地头。

“服务三农”不是口号,是卷起裤腿的活儿

别家银行谈的是“金融科技”“大数据风控”,农信的人聊的是小麦亩产、生猪行情和合作社的账本,去年夏天,我在临沂一个村里碰见农信的客户经理小刘,他皮肤黝黑,骑着电动车挨家跑,手里拎着个磨旧了的公文包,他说:“别看我们土,但农户家的灶台热不热、地里苗壮不壮,我们比谁都清楚。”

举个例子:隔壁县的老赵想搞大棚种菌菇,但缺钱、没抵押物,跑了几家银行都碰壁,农信的人却主动上门,不仅看了他的土地承包合同,还拉来农业局的技术员一起评估风险,最后用“农业合作社+农户联保”的土办法,批了二十万贷款,老赵现在成了“菌菇大王”,还带着五六户脱贫,这种“接地气”的风控,靠的不是算法,而是脚底板走出来的信任。

“金融活水”浇到根上,才能长出实在果子

山东农信的产品名字都透着泥土味儿:“春耕贷”“丰收宝”“农机租赁贷”……没有花里胡哨的包装,但解决的是真问题,我表姐家去年买了台智能灌溉设备,就是通过农信的贴息贷款办的,她说:“利息少一截,手续还简单,手机上点几下就行——虽然APP界面有点土,但好用啊!”

但农信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年轻人往外跑,留守老人不懂手机银行,网点只能保留人工窗口,成本高、效率低,有个柜员大姐和我吐槽:“现在取养老金的老人多,一天解释上百遍‘为啥要按指纹’,累是累,但总不能把他们推给冷冰冰的机器吧?”这种“慢”和“重”,反而成了另一种温度。

乡土社会的“毛细血管”,光靠技术替代不了

城里人总说农信“土”,可这种“土”恰恰是优势,菏泽一个乡镇网点的主任老李和我聊过:“大银行撤并农村网点,我们反而在增人,农民卖粮要现金、买化肥要小额贷,这些‘碎活儿’别人不愿接,我们得扛着。”他们甚至帮村民代缴社保、代收快递,成了半个村委会。

不过我也琢磨:光靠人情和传统能走多远?农信也在变,比如推线上放贷、搞直播讲种植技术,但总有点磕绊——系统卡顿、老人学不会、年轻人嫌麻烦,但这种“笨拙的转型”反而真实:它不是在颠覆什么,而是试着把老棉袄缝上新补丁。

我的杂七杂八想法

说到底,山东农信像是个“金融老中医”:慢是慢了点儿,但能号准三农的脉,它不完美,甚至有点固执——死磕农村市场,坚持线下服务,产品设计总带点“土气”,可恰恰是这种不完美,让它成了乡村振兴里最离不开的那块“压舱石”。

下次再看到农信门口晒太阳的老人、沾着泥巴的信贷员,或许我们能多一分理解:金融服务的终点,从来不是科技多炫酷,而是能不能让老赵的菌菇棚冒芽、让我表姐的灌溉机转起来,山东农信或许写不出漂亮的PPT,但它用行动在土地上写了一行最朴素的字:“咱在这儿,放心种地。”

山东农信:以服务深耕三农沃土,用行动谱写乡村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