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山东农信以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农村发展之路

说实话,刚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有点犯怵。“金融活水”、“精准灌溉”……这些词儿听起来太标准、太宏大了,感觉离我们村头老张家那几亩苹果园、离隔壁李婶想开个小民宿的实际困难,有点远。

但真当我跟着山东农信的人下去跑了几趟,我才发现,这事儿还真不是文件上那几个字那么简单,它背后是一笔一笔具体的贷款,一次一次蹲在地头的交谈,甚至是一些看起来有点“傻”的坚持。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山东农信以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农村发展之路

我记得在临沂沂蒙山区的一个村子里,遇到一个叫老周的果农,他种了一辈子苹果,品种是老“红富士”,卖不上价,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他想换新品种,搞现代化大棚,但前期投入要二十多万,他去过镇上的银行,人家嫌他没抵押、风险大,婉拒了,老周说,他那段时间,天天蹲在果园里抽烟,看着那些老树发愁,感觉路走到头了。

后来,是山东农信当地信用社的客户经理小张找上了门,小张没直接谈贷款,而是先跟着老周在果园里转了好几圈,问的都是行话:土壤墒情怎么样,病虫害怎么防治,以前的销路咋样,老周觉得这人“懂行”,话匣子就打开了,小张回去后,没几天又来了,这次还带了个农科院的专家,专家看了地,说这块地确实适合种新品种,还给了技术建议。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山东农信以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农村发展之路

最关键的一步是,小张设计了个贷款方案,不是简单的一笔贷,而是根据苹果的生长周期来:第一笔钱买树苗、建大棚;等挂果了,根据长势再提供一笔资金用于养护和推广,他们甚至引入了一个电商平台,协议约定收果,这未来的销售合同本身也成了某种“信用”,老周拿到了钱,但不是一次性给他,而是像“滴灌”一样,需要的时候才“滴”下来,既解决了他的难题,又控制了风险。

这个过程,让我对“精准灌溉”有了实感,它不是撒胡椒面,不是看你缺钱就给你钱,而是得像老中医号脉,得知道你病的根子在哪儿,然后对症下药,小张跟我说:“我们放的不仅是贷款,更是一份信心,你得让老乡觉得,你不是来赚他利息的,是真心实意帮他成事的。”这话听着有点理想化,但在老周那越来越好的果园里,我看到了实效。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山东农信以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农村发展之路

还有一次在胶东一个沿海渔村,几个年轻人想搞民宿集群,但同样卡在启动资金上,他们的想法很新潮,但要说服银行把钱投给几个“异想天开”的年轻人,太难了,山东农信那边,一个年轻的信贷员却挺支持他们,他看中的是这几个年轻人做的详细市场调研和充满激情的商业计划书,光有激情不够,他们设计了一个“联保+政府风险补偿金”的模式,几家民宿互为担保,降低了风险。

聊的时候,那个信贷员也挠头,说:“说实话,报上去的时候心里也打鼓,这种项目不确定性太大,但乡村振兴,总不能只种地养猪吧?总得有人尝试新东西,我们要是都不敢冒点险,年轻人就更不敢回来了。”这种带着点不确定性的“冒险”,恰恰可能是乡村最需要的活力。

所以你看,山东农信的这条路,我觉着核心不是它有多少资金量,而是它那种“下沉”的姿态,它的员工得像“赤脚医生”一样,能走到田间地头,能听懂方言土话,能理解老乡们最朴素的愿望和最实际的焦虑,这种“土办法”,有时候比任何高科技的金融模型都管用,它建立起的是一种基于人和土地的信任。

问题也不少,如何平衡服务“三农”的商业可持续性?如何应对自然和市场带来的双重风险?这些都没有完美的答案,都是在一步步摸索。

写着写着,我好像不那么怵这个题目了,乡村振兴这个大命题,说到底,是由无数个老周、无数个想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以及无数个像小张这样的信贷员的具体故事编织起来的,金融活水,也只有流到这些具体的田垄和院落里,才能真正活起来,这条路还很长,但至少,我看到了一些真实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