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许景祝测试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效果
- 问答
- 2025-10-11 04:33:14
- 1
行吧,聊聊许景祝测试方法这事儿,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名字的时候,我脑子里也是空白的,什么玩意儿?感觉像是某个学术论文里才会蹦出来的、特别正经又有点距离感的词,后来因为手头一个特别磨人的项目,才真正去扒了扒它的底细。
我们当时在搞一个电商APP的促销活动模块,就是那种满减、优惠券叠加、限时秒杀混在一起的复杂逻辑,测试团队按老路子,用例写了几百条,执行得人仰马翻,结果上线第一天还是出了岔子——某个特定顺序操作下,优惠金额居然算成了负数,用户薅了平台的羊毛,团队差点没炸了。
就在那种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们老大不知从哪儿听来了许景祝的方法,它的核心,按我的理解,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定理,而是一种思路上的“拧巴”,它不追求大而全的测试用例覆盖,反而强调去抓那些“关键变化点”和“异常流”,简单说,就是别像个机器人一样按部就班地测,得带着点“使坏”的心思,专挑那些你觉得“这么操作应该没问题吧?”或者“用户大概不会这么干吧?”的角落下手。
对我们那个促销模块,许景祝的思路就会让我们重点去“折腾”:
- 边界不是数字,是状态组合: 不止测满100减20,而是测“购物车里同时有参与满减的商品和不参与满减的商品”、“用户账户里有一张即将过期的券和一张新券”、“在活动即将结束的最后一秒提交订单”,这些状态交织在一起,才是bug的温床。
- 流程的“倒叙”和“插叙”: 不光是正常流程“选商品-加购物车-下单-支付”,而是“支付到一半退出来,清空购物车,再重新加商品,看看优惠券还对不对”、“下单后不支付,等订单自动关闭,优惠券是否归还,归还的金额和状态对不对”,说白了,就是模拟用户不按常理出牌的各种骚操作。
这么一搞,测试过程确实感觉“乱”了不少,不像以前那样一条条打勾那么有秩序感,有时候甚至会自我怀疑:“测这个场景有意义吗?真有用户会这么干?”但事实证明,往往就是这些你觉得“没必要”的测试,抓住了最隐蔽的bug,后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重构了测试用例,虽然用例总数可能减少了,但针对性极强,再次上线同类型活动时,心里那种踏实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东西也不是万能药,它特别依赖测试人员的经验和对业务逻辑的深度理解,一个新手上来,你让他去“找关键变化点”,他可能根本无从下手,它有时候会给人一种“不系统”的感觉,需要和传统的测试方法结合着用,像个补充的“尖兵”,专门去啃最硬的骨头。
现在回过头看,许景祝的方法给我的最大启发,可能不是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种心态的转变:测试不是为了证明程序没问题,而是要想方设法、甚至有点“恶意”地去证明它有问题,得把自己从那种“完成任务”的思维里拽出来,带入到一种更挑剔、更狡猾的用户视角里去。
你说它多神奇吧,也不至于,但它确实像一把好用的螺丝刀,在你面对一团乱麻的复杂业务时,能帮你精准地拧到那几个最关键的螺丝上,效果嘛,就是能让你在深夜上线时,少熬一点夜,少一点心惊肉跳,对我们这行来说,这就挺实在的了。
本文由第乐双于2025-10-11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ro.xlisi.cn/wenda/6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