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Steam新作《Inkborn》自由构筑卡牌,畅游Roguelike墨幻世界
- 游戏攻略
- 2025-10-05 12:15:57
- 4
(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夹杂即兴感慨与未完成的思考)
上周在Steam新品节试玩《Inkborn》时,我盯着屏幕里那团正在凝结成形的墨迹,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对着"重新开始"按钮发呆了十分钟,这感觉太像小时候蹲在美术教室看老师调墨——明明知道下一笔会晕开不可预知的形状,却还是忍不住把手伸向砚台。
游戏里的卡牌构筑系统就像在宣纸上作画,比如我上次用"水墨蜈蚣"卡牌配合"笔锋"符文,结果蜈蚣的墨迹在第三回合突然分裂成三股,把BOSS的火焰阵型冲得七零八落,这种随机性不是简单的数值叠加,更像是水墨在纸面自然渗透的物理模拟,开发组在采访里提到过他们参考了宋代水墨动画的扩散算法,现在看来确实有那种"墨分五色"的玄妙感。
不过有时候这种自由也会让人抓狂,昨天我攒了套"留白"系卡组,想着用空白区域反弹伤害,结果在迷宫第三层遇到会填色的精英怪,直接把我精心设计的留白区染成了粉红色,当时气得我差点摔鼠标,但转念想想,这不就是传统水墨里"计白当黑"的辩证法吗?游戏在教我画画呢。
Roguelike的架构让每次死亡都像撕掉一张废稿,记得有次在墨池里捞到张传说卡"飞白",兴奋得立刻重组卡组,结果因为能量曲线没调整好,在最终战被BOSS的连笔技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现在那张卡还躺在我的收藏库里吃灰,但每次看到它边缘的墨迹渐变,总会想起那次狼狈的失败——这大概就是他们说的"痛并快乐着"的沉浸感?
最让我惊喜的是环境交互系统,上周在竹林关卡,我用"浓墨"卡牌在地面画出障碍,结果竹叶被风吹动时,墨迹竟然跟着晃动,甚至改变了敌人的移动路径,这种动态反馈让战术选择变得像即兴创作,有时候画歪的墨线反而成了制胜关键。
当然游戏也有让人皱眉的地方,比如符文系统描述经常用"水墨相生""浓淡相宜"这种抽象词,新玩家可能得查半天攻略,但换个角度想,这或许正是开发者在拒绝标准化——就像真正的书法教学不会告诉你每笔该用几分力,而是让你在练习中自己体会。
现在每次打开《Inkborn》,都像在玩一种危险的文字游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笔会诞生杰作还是废稿,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每次点击"开始游戏"都像把毛笔蘸进未知的墨池,或许真正的艺术创作就该这样——不是完美的模板,而是带着瑕疵的生命力。
本文由疏鸥于2025-10-05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ro.xlisi.cn/glgl/5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