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手机电影网:精彩大片触手可及,尽在指尖影院时刻

当电影遇上手机,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记得上周三凌晨两点十七分,我蜷缩在被窝里,手指在发烫的手机屏幕上划拉着,Netflix的《奥本海默》正在缓冲,进度条卡在78%的地方不动了,我突然想起十五年前,为了看《阿凡达》IMAX版,我和大学室友凌晨四点就去电影院门口排队,冻得直跺脚却兴奋得像要去朝圣,朝圣变成了拇指在6.1英寸屏幕上的轻轻一戳。

手机电影网:精彩大片触手可及,尽在指尖影院时刻

手机电影网的广告词说得漂亮——"精彩大片触手可及",确实,现在连伯格曼的《第七封印》都能在通勤地铁上看了,死神和你之间只隔着一层钢化膜,上周我统计了一下自己的观影记录,惊讶地发现92%的电影都是在手机上看的,其中三分之一是在马桶上完成的,这种便利性让人上瘾,就像嗑瓜子一样停不下来——虽然事后你根本记不住自己到底"嗑"了多少。

手机电影网:精彩大片触手可及,尽在指尖影院时刻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上周试着在电影院重看《泰坦尼克号》,当Rose说"I'm flying"时,前排三个观众同时举起了手机——不是录像,是在回工作消息,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发明了一种最糟糕的观影方式:既失去了大银幕的仪式感,又没真正获得随时随地欣赏艺术的自由,就像我的朋友小林说的:"现在我看电影的状态,就像同时和五个情人约会,结果对谁都没法专心。"

不过话说回来,手机电影确实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上个月在兰州拉面馆等餐的二十分钟里,我居然看完了蔡明亮的《行者》系列短片——这种体验放在十年前简直像天方夜谭,更奇妙的是,当牛肉面的热气模糊手机屏幕时,那些缓慢移动的身影竟然产生了某种超现实的质感,这让我想起贾樟柯说过,未来的电影可能要为手机屏幕重新设计构图。

最近总在思考一个矛盾: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观影自由,却可能正在丧失"看电影"这个行为本身的意义,就像现在写这篇文章的我,其实同时在三个视频平台间切换,耳边还响着微信提示音,这种碎片化的注意力,真的配得上那些导演用生命拍出来的光影吗?

或许这就是数字时代的宿命——我们既回不去那个为一部电影虔诚等待的年代,也不可能真正戒断即时满足的毒瘾,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偶尔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假装自己回到了那个黑暗的放映厅,哪怕只有十分钟。

手机电影网:精彩大片触手可及,尽在指尖影院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