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博士音响:专注音质纯粹,带你步入卓越音乐世界,尽享沉浸时刻

当世界太吵,还好有博士的声音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下班回家,瘫在沙发上,只想让音乐把脑子里的杂音都挤出去,但打开音响,总觉得差点什么,高音刺耳,低音轰头,人声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我经历过太多次这种失落,直到偶然在一个朋友家听到了Bose的Soundbar。

那是个周末的晚上,几个人本来吵吵闹闹准备玩游戏,他却突然放起了《Bohemian Rhapsody》,前奏钢琴声落下的瞬间,客厅突然就静了,不是谁喊了暂停,是声音自己抓住了所有人,Freddie Mercury的嗓音从正前方涌来,却又分明感觉到吉他声在左侧轻扫,鼓点在后方隐隐震动——明明只是一台音响,却像被一个完整的声场轻轻包裹住。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好的声音,是真的可以“被看见”的。

后来我自己也咬牙买了Bose的900 Soundbar,说实话,买之前我翻了好几天的评测,担心又是那种“参数漂亮但听起来无感”的设备,但真正接上电视看《星际穿越》时,我还是被震得说不出话,飞船起飞的引擎声从地板向上窜,Hans Zimmer的管风琴像在天花板盘旋,而库珀那句“不要温顺地走入那个良夜”——,就像在我耳边说的一样。

后来我才搞懂,Bose搞了五十多年的声学心理研究,他们不在乎堆砌喇叭数量或者拼功率数字,他们关心的是人实际听到的声音是怎样的,比如为什么在小房间里听大编制交响乐反而更真实?为什么人声和乐器明明从一个方向来,却能有立体感?这些看似“不科学”的体验,恰恰是Bose用一堆黑科技模拟出来的结果。

有人说Bose不够“发烧”,但我觉得,它反而更接近听音乐的本质,它不是让你分析高音甜、中音准,是直接把你扔进音乐里,就像去年冬天某个深夜,我重听Radiohead的《How to Disappear Completely》,Thom Yorke那句“I'm not here,this isn't happening”从背后幽幽浮起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十年前一个人在海边听这首歌的晚上——潮湿的风、沙子的触感、那种漫无边际的孤独,全都回来了。

好的音响不会提醒你“我在播放音乐”,而是悄悄把时空揉碎了再塞回你手里。

现在这个世界太擅长制造噪音了,短视频里的罐头笑声、地铁里的机械播报、手机外放的神曲轰炸……我们好像习惯了把声音当作背景白噪音,但Bose偏偏还在固执地做一件事:让声音重新成为声音,不是信息,不是工具,就是纯粹能让人停下來的、有重量有温度的存在。

有时候我觉得,它修补的不只是听感,还有某种被打碎已久的沉浸的可能,插上电源,按下播放,就像轻轻关上世界的门。

—— 写于一个终于安静下来的雨夜,音箱里正放着坂本龙一的《Energy Flow》

博士音响:专注音质纯粹,带你步入卓越音乐世界,尽享沉浸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