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全面解读4750U芯片天梯图:性能跃升与应用场景深度剖析

全面解读4750U芯片天梯图:性能跃升与应用场景深度剖析

每次聊到AMD的处理器,我总忍不住想起几年前被英特尔“挤牙膏”支配的无奈,那时候谁能想到,一颗代号Renoir的移动端芯片——锐龙7 4750U,居然能在轻薄的笔记本里掀起这样的波澜,老实说,我第一次拿到配这颗U的笔记本时,心里还嘀咕:这玩意儿真能打吗?毕竟,以前用轻薄本剪个vlog都能听到风扇像要起飞似的…

但4750U确实让我改观了,先别急着翻天梯图排名,我们得从头捋一捋——它到底凭什么被不少人称为“轻薄本里的暗黑马力”?

天梯图上的位置?别光看数字,得看语境

如果你打开主流的天梯图对比,4750U通常被放在英特尔十代i7-1065G7附近,偶尔甚至逼近标压i5,但数字这东西最会骗人——光看核心数(8核16线程!)和制程(7nm!)容易高潮,实际用起来呢?

我的老同事买了一台小新Pro13,配的就是4750U,他是做UI设计的,经常同时开Figma、十几个Chrome标签页,再加个PS,他说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前电脑动不动就卡出表情包,现在居然能扛住我手贱不关标签页的恶习。” 你看,用户才不关心Cinebench跑分差几百,他们在意的是“别让我等”。

全面解读4750U芯片天梯图:性能跃升与应用场景深度剖析

但4750U也不是没有短板,比如单核性能虽然稳,但离英特尔同代的Ice Lake还是差一口气——如果你是个竞技类游戏玩家,可能会更敏感地察觉到那几毫秒的延迟,不过话说回来,谁拿轻薄本打电竞啊?定位偏了嘛。

性能跃升的背后:不只是堆料,是精准刀法

AMD在这颗U上搞的不是蛮力堆核心,而是把Zen2架构塞进低功耗封装里,还塞进了Vega 7核显,我拆解过数据,发现它的TDP调控特别“狡猾”:默认15W,但很多厂商解锁到25W以上,性能释放直接蹦一截。

记得去年帮我表妹选大学用的本子,她学建筑偶尔要撸点SketchUp模型,我给她推了4750U的机型,她后来跟我说:“渲染小模型时风扇声比室友英特尔本小很多,而且电池居然能扛完三节课。” 这种体验背后其实是能效比的精准把控——AMD这次真的没吹牛。

全面解读4750U芯片天梯图:性能跃升与应用场景深度剖析

但要注意!功耗释放非常依赖厂商调教,有些品牌抠抠搜搜只给15W,那性能可能就怂了;像联想、华硕那些性能激进的型号,才能把它逼到极致,所以买4750U笔记本真不能光看U,还得看谁家做的。

应用场景:它最适合哪些人?

  • 学生和多媒体轻创作者:剪个1080P视频、处理音频、开一堆文献+网页,4750U的多核优势明显,我自己的副业是拍点旅行短视频,用4750U本子剪1080P素材基本不用代理文件,导出速度比我家老i5台式机还快(当然别拿4K来杠)。

  • 码农轻度开发:本地跑虚拟机、编译中等项目,8核16线程派上用场,但我得吐槽:如果你搞深度学习或者超大项目编译,还是上台式机或者H处理器吧,别难为轻薄本了。

    全面解读4750U芯片天梯图:性能跃升与应用场景深度剖析

  • 办公全能型用户:多任务切换是真的爽,Excel宏计算、PPT渲染速度提升能感知到,不过如果你整天只是写Word,可能i3都够用,没必要多花钱。

一点泼冷水的思考

AMD YES喊多了,容易忽略细节,4750U发布初期驱动翻过车——我的机器最初外接4K显示器时偶尔闪屏,更新了两个月才稳定,还有,核显虽然比英特尔强,但和MX350比还是差些意思,玩游戏的话最多《原神》低画质凑合。

AMD平台的本子通常性价比高,但外观设计和售后可能不如一线英特尔机型那么“精致”,比如某些4750U机型用塑料机身、低色域屏来压价格——所以千万别只看U买电脑。

它是一颗改变了游戏规则的U,但不必神化

回头看4750U,它最厉害的不是跑分多高,而是逼着英特尔认真起来、让全能轻薄本的价格掉了下来,现在2024年可能它已经不是最新款,但如果你在二手市场或者清库存店里看到它,依然值得考虑——尤其是性价比党。

毕竟,芯片换代太快了,但好用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