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智能手机改变生活:李华如何通过手机连接世界与自我

李华如何通过手机连接世界与自我

记得2015年,李华用打工攒的钱买了人生第一部智能手机——一台二手的iPhone 5,那时候他刚上大学,从老家的小县城来到北京,手机对他来说,不只是通讯工具,更像是一扇窗,突然把他扔进了一个广阔又有点让人晕头转向的世界。

一开始,他只会用微信和家里人视频,妈妈总在镜头前念叨“吃了没”,爸爸则沉默地点头,但慢慢地,手机变成了他的“生存工具”,地图导航帮他躲过西直门迷宫的立交桥,美团外卖让他省下食堂排长队的时间,他甚至开始用手机学英语,每天背20个单词,虽然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那种“好像自己在变好”的错觉让他挺开心。

真正让他感觉手机在“改变”什么,是2020年疫情封控的时候,困在合租的隔断房里,手机成了他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线上课、云聚餐、甚至抖音里刷到的陌生人做饭视频,都成了生活里的真实片段,但也是那时候,他开始觉得不对劲——每天屏幕使用时间超过8小时,睡前明明很累却还机械地刷着朋友圈,他说:“有时候我觉得不是我在用手机,是手机在‘用’我。”

这种矛盾感越来越强,他通过B站学会了剪辑视频,偶然发的一条胡同探店vlog居然火了,收到几百条评论;他发现自己的注意力越来越碎,读不完一本完整的书,甚至和朋友吃饭时也会不自觉摸手机,手机让他看到世界,却好像又把“自己”弄丢了。

去年夏天,李华试过一次“数字戒断”,他把所有社交App拖进文件夹,规定自己每天只能用手机两小时,结果第三天就崩了——同事在微信群里@他问工作的事,他差点错过 deadline。“逃离手机?根本不可能,它早就是生活里的水跟电了,”他苦笑着说,“但至少现在我会关通知,睡前把手机扔远点。”

他依然用手机记录生活:拍下清晨路边开的野花,用语音备忘录记下突然冒出的灵感碎片,甚至还在小众论坛里认识了几个一起写诗的朋友,他说手机像一把没开刃的刀,好用但容易伤到自己——关键看你怎么握。

回头看,智能手机对李华来说早已不是“工具”那么简单,它曾经是桥梁,也是牢笼;是出口,也是陷阱,但最终,它变成了一种笨拙的陪伴,陪着他一边迷失,一边寻找自己。

智能手机改变生活:李华如何通过手机连接世界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