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定格天梯图,展现自然壮阔之美
- 问答
- 2025-10-07 11:33:23
- 3
我与天梯图里的自然对话
每次翻看硬盘里那几个T的照片,我都觉得有点好笑,明明说好要「断舍离」,结果每次出门还是忍不住对着山、云、海、星空,按下一次又一次快门,别人说这是职业病,我说不是——我只是没办法对着那样的壮阔,还保持冷静。
天梯图这东西,一开始我根本不知道是啥,后来朋友告诉我,就是那种把同一场景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不同构图的照片拼在一起,形成像阶梯一样的对比图,说实话,一开始我觉得这挺做作的,自然之美,怎么能用“梯子”来比较?
直到去年在川西。
我们凌晨三点裹着羽绒服蹲在冷嘎措湖边,等日照金山,我带了两个机身、三支镜头,脚架在碎石地上晃得让人心慌,旁边一个大哥只拿着一台老旧的尼康D810,镜头甚至不是大光圈,我内心有点得意,想着今天出片的肯定是我。
结果太阳出来的那一瞬间,我傻住了。
光线不是“洒”下来的,是“撞”过来的,整个贡嘎群峰像被点燃一样,从灰蓝变成金红,再慢慢褪成明亮的白色,我疯狂按快门,换镜头,调参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层次。
回去整理照片时,我发现我拍了三百多张,但每一张都“太完美”了——清晰的锐度、准确的曝光、标准的构图,而那位大哥后来发在朋友圈的天梯图,只有九张,从黎明前的深蓝,到第一缕光的紫红,再到金光迸发、云雾流动的整个过程。
那张天梯图像是会讲故事,它不只是在展示风景,而是在说:你看,光是这样走过来的,山是这么醒来的。
我突然明白,天梯图从来不是比较,而是对话,是我们用时间、耐心和多次凝视,去换来的自然的回应。
后来我也开始尝试,在巴丹吉林的沙丘上,我同一个机位从日出拍到正午,看影子如何从漫长变得几乎消失;在雨崩的森林里,我记录下一棵树在雨中、雾中、阳光下的三种性格。
这些天梯图现在在我硬盘里,我很少发出去,不是因为不够好,是因为它们太私人了,每一张都在说我那天的等待、我的犹豫(“还要再拍一张吗?”)、我的遗憾(“要是云少一点就好了”)和我的惊喜(“哇,居然有鸟飞过!”)。
有人说风光摄影是追逐光影的技术,但我觉得不是,或者说,不全是,它是关于“在场”的证明,天梯图尤其如此——它诚实得可怕,你用了多少时间、多少诚意,一看就知道。
我们现在太习惯“一键出片”,滤镜、堆栈、HDR,好像美是可以批量生产的,但自然不是工厂,它不按我们的剧本走,它有时候只给你三秒的光,有时候让你白等三小时。
而天梯图,就是接受这种无常,然后说:没关系,我陪你多变,我记录你多变。
上个月我又去了高原,同一个机位,想补拍一张冬季的星空,结果那晚月亮太亮,银河几乎看不见,我坐在冻得刺骨的草地上,有点沮丧,但后来我把去年夏天拍的银河和这次拍的月夜雪山拼在了一起。
朋友说这张天梯图“不完美”,月亮太抢戏,星空没出来,我却特别喜欢,因为它真实——自然本来就不是每次都会给你想要的,但它给你的,从来都不会毫无意义。
可能这就是我如今拍照的意义:不再追逐“完美”的一张,而是收集碎片,拼出天梯,梯子不通向更美的风景,它通向更深的懂得。
而自然,永远在那头,沉默而壮阔地存在着。
本文由宜白风于2025-10-07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ro.xlisi.cn/wenda/56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