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深度剖析2016笔记本CPU天梯排行:精准评估处理器效能,助你打造高效移动办公装备

(一)

哎,说到2016年的笔记本CPU,现在回头去看,真有点考古那味儿了,那一年,Intel还在挤它的第七代酷睿牙膏,AMD的Zen架构还没影,移动端基本还是Intel的天下,但你别以为老U就彻底不行了——有些机器放到现在,搞个文档、开个网页、远程开个会,居然还能打。

我当时自己用的是一台i5-6200U的联想小新,说实话,刚开始还挺美的,轻薄、续航也凑合,但用着用着就发现,这U一到多任务就怂,开个Chrome超过十个标签页,再挂个微信和WPS,风扇就开始“呼呼”地自我感动,你说它卡吧,也不至于,但就是那种“我能干活,但不太情愿”的微妙状态,特别折磨人。

(二)

当年Intel的移动CPU布局其实挺有意思的,低电压U系列主打续航和轻薄,标准电压HQ/MQ系列则面向性能本,但说实话,如果不是重度游戏或者视频剪辑,很多人根本用不上i7-6700HQ那种性能,反倒是i5-6300HQ成了性价比黑马,很多入门游戏本配它,价格不夸张,性能也够实在。

我记得帮朋友选电脑,他预算四千多,最后挑了台神舟的战神,用的就是i5-6300HQ+GTX960M,放到今天你可能会笑,但当时他打《守望先锋》中低画质流畅得一匹,偶尔还能剪个vlog导出也不崩溃,所以说,别看定位中端,选对了场景,它就是神器。

(三)

再说说AMD吧,2016年真是AMD的至暗时刻……移动端A10、FX系列基本是电子垃圾般的存在,功耗高、发热大、单核弱,续航全线崩盘,我短暂用过一台A10-9600P的惠普本子,电池肉眼可见地往下掉,插电才能勉强维持尊严,你说它完全不能用?也不是,但你得忍受那种“明明是新电脑却像用了五年”的滞后感。

所以那时候如果有人问我推荐笔记本,我基本不会提AMD,不是我有偏见,是真的没法昧着良心说“yes”。

(四)

回过头看,2016年其实是个“性能焦虑”被过度放大的年份,很多人非i7不买,觉得i5就是妥协,i3直接抬走,但事实上,像i7-6500U这种双核四线程的U,比起i5-6200U提升很有限,价格却贵一截,你多花的钱可能只是买了心理安慰。

真正值得的升级反而是从低电压U跳到标压i5,那才是实打实的多核性能飞跃,可惜很多消费者根本分不清“U”和“HQ”的区别,只能靠价格猜高低。

(五)

现在你如果还想淘2016年左右的二手本,我建议别只看CPU,很多当年所谓“高性能本”散热做得一塌糊涂,CPU根本跑不满频,时间一长硅脂干了更是直接变暖手宝,反倒是一些散热扎实的商务本,比如ThinkPad T系列或者戴尔Latitude,哪怕配个i5-6300U,现在用起来依然稳如老狗。

所以说,光看天梯排名高低没意义,实际散热、功耗调教、整机优化才是决定体验的关键,CPU可以老,但不能又老又烫又慢啊。

(六)

最后扯点感性的——电子产品换代快得让人心慌,2016年觉得强得不得了的i7-6820HK,现在可能还不如一颗低压i3能打,但如果你只是写写Word、回回邮件、看看视频,那颗曾经被你说“勉强够用”的i5-6200U,或许至今仍在某些人的桌上默默工作。

所以啊,买电脑这件事,真不用一味追高,搞清楚自己要什么,比盲目爬天梯更重要——毕竟,你手上的设备是你用,不是跑分软件用。

(完)

深度剖析2016笔记本CPU天梯排行:精准评估处理器效能,助你打造高效移动办公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