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打造安全无忧的学习空间,守护每位学子的身心健康与成长

行,说到“安全无忧的学习空间”,我第一反应其实是……我们是不是把这事儿想得太“硬”了?

你看,以前我们谈校园安全,第一反应是围墙够不够高,监控有没有全覆盖,消防栓是不是最新款,这些当然重要,是底线,是物理上的“硬壳”,但最近我总想起我高中时的一件事,跟这些硬件一点关系都没有。

打造安全无忧的学习空间,守护每位学子的身心健康与成长

高三那年,我们班有个女生,成绩中上,但性格特别要强,给自己压力巨大,有一次月考,她数学考砸了,其实也就比平时低了十来分,但对她来说就是天塌了,那天下午,她没去吃饭,一个人趴在桌子上,我们几个同学过去,想安慰她,话还没说两句,班主任急匆匆走进来,当着全班的面,拿起她的卷子,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地说:“你这道题怎么会错?这种基础题丢分,高考怎么办?心思放哪儿了?”

那一刻,教室里特别安静,我看见那个女生的肩膀猛地抖了一下,头埋得更深了,后来整整一个星期,她几乎没怎么说话,那个教室,监控是高清的,楼道有保安巡逻,绝对“安全”,但对她而言,那个下午的教室,是全世界最不安全的地方,那种被当众否定、尊严瞬间垮掉的感觉,比任何物理上的威胁都更伤人。

打造安全无忧的学习空间,守护每位学子的身心健康与成长

所以你看,真正的“安全无忧”,光有硬壳是远远不够的,它更是一种氛围,一种“软环境”,是学生知道,哪怕我搞砸了,考崩了,说了傻话,也不会被轻易地嘲笑、贬低或抛弃,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才是能让他们真正敢于探索、不怕犯错、自由成长的土壤。

我侄子现在上小学二年级,他们的教室后面有个“情绪角”,放着小沙发、毛绒玩具和几本关于情绪的绘本,老师告诉他们,如果觉得难过、生气或者只是想静静,可以自己去那里待五分钟,不用打报告,我第一次听我哥说起这个时,觉得特别有意思,这看似是个小小的角落,但它传递的信息是:你的情绪是被允许的,是被看见的,你有权利管理和安抚自己的情绪,这种设计,比单纯在墙上贴满“坚强勇敢”的标语,要高明和温暖得多。

打造安全无忧的学习空间,守护每位学子的身心健康与成长

我不是说硬件不重要,食堂的食材溯源、体育器材的定期检修、校园欺凌的预警机制,这些是实实在在的保障,是“1”,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的“0”也没意义,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这个“1”,就觉得万事大吉,那可能就错过了更核心的东西。

我觉得,打造安全空间,有点像养一盆特别娇贵的花,你当然需要一个好的花盆(硬件设施),但更重要的是适宜的湿度、阳光和通风(人文关怀),你得天天观察它,感觉它,有时候甚至说不清为什么,就是觉得它“状态不对”,然后去调整,这需要教育者有一种持续的、细腻的感知力。

能不能在课程设置里,真正给体育、美术、音乐这些“副科”留出不被挤占的空间?让孩子的能量有释放的渠道,而不仅仅是做题的机器,再比如,老师批评学生时,能不能多一分“对事不对人”的谨慎,把“你怎么这么笨”换成“我们来看看这道题卡在哪里了”?这些细微的差别,累积起来,就是完全不同的气候。

说到底,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他们的身体不受伤害,更是他们那颗正在尝试理解世界、建立自我价值的、敏感而脆弱的心灵,让一个孩子敢于在课堂上举手说“我不会”,敢于在社团活动里提出一个看似幼稚的想法,这种勇气,恰恰来源于他内心深处确信:这里是安全的,我被接纳着。

这条路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需要我们一直去想,一直去试,有时候可能还会做错,但只要方向是对的——是为了那个趴在桌子上哭泣的女孩,为了那个在情绪角里独自平静的男孩——那每一步,就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