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并购IBM全球业务,开启中国科技企业国际化新篇章
- 问答
- 2025-10-11 01:06:21
- 1
行,那咱们就聊聊联想并购IBM PC业务这事儿,说真的,现在回头看2004年那个冬天,联想宣布收购IBM全球PC业务的时候,我还在读大学,宿舍里几个人围着台破电脑刷新闻,第一反应是:“联想?吃下IBM?开玩笑吧?”
那时候的IBM,在我们这群理工科学生心里,简直就是神坛上的存在——黑乎乎的ThinkPad,小红点,敲代码的师兄们觉得能用上它是某种身份象征,而联想,虽然在国内卖得不错,但总觉得是“自己人用的”,和“国际巨头”四个字不沾边,所以消息一出,除了震惊,其实心里还有点虚:这蛇吞象,能消化吗?别最后噎着了。
现在二十年快过去了,再琢磨这事儿,感觉就复杂多了,你说它纯粹是成功?也不全是,当时联想赌上的不仅是12.5亿美金,还有整个公司的声誉和未来路径,我记得并购后头几年,特别折腾,内部整合乱糟糟的,欧美市场根本不买账,觉得你一个中国公司凭什么接管ThinkPad的高端品牌?渠道、文化、管理风格全在打架,有段时间联想财报难看得很,外界唱衰的声音比叫好的多,我有个在联想工作的师兄那会儿总吐槽,说开会中英文混杂得让人崩溃,美国团队觉得中国团队太急躁,中国团队觉得美国团队效率低——那种撕裂感,是纸面报告里永远读不到的。
但恰恰是这些“不完美”,反而让这次并购显得真实,它不是一个“中国企业一夜成名”的童话,而是一场硬仗,联想最聪明的一点(或者说最倔的一点),是它没急着把IBM的痕迹全抹掉,反而保留了ThinkPad品牌、保留了部分研发团队,甚至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双总部运营,这种“慢炖”策略,现在看挺关键,它没像某些并购那样,急着证明“我来了我说了算”,而是给了市场和自己一个缓冲期,慢慢的,ThinkPad还是那个ThinkPad,但供应链成本被联想压下来了,中国市场的基础优势也反哺到了全球销售网络。
不过你说完全没遗憾?也有,比如联想后来在移动业务上的挣扎,多少和这次并购初期消耗太大有关?资源重心都扑在整合PC业务上了,智能手机风口起来的时候差点没赶上,还有,虽然全球销量上去了,但品牌高端化的挑战一直没彻底解决——ThinkPad始终是商务经典,但联想自己的Yoga、Legion系列,冲击高端总差口气,这大概就是并购的后遗症:你得到了规模,却可能失去了部分敏捷性。
情绪上,我始终觉得这次并购给中国科技行业开了个口子——一种“原来我们也能这么玩”的心理突破,它不完美,甚至有点莽撞,但那种敢把国际老牌揽入怀中的底气,在2004年是真的稀罕,后来华为、阿里们的国际化路径虽然不同,但联想这一步,至少证明了“走出去”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要面对文化冲突、财务风险和一地鸡毛。
所以吧,现在看联想并购IBM PC,它更像一个楔子——笨重、粗糙,却硬生生撬开了中国科技企业国际化的大门,至于门后的路是坦途还是荆棘,那是后来者要继续填的答案了。
本文由符寻凝于2025-10-11发表在笙亿网络策划,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ro.xlisi.cn/wenda/59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