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ico图标]创作法则与多场景应用深度指南:从概念到落地

[ico图标] 不只是个小图案:我的创作踩坑与灵感记录

说到设计图标,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有啥难的?🤔 不就是个小方块里的图形吗?刚开始接项目的时候,我也这么以为,结果第一次做的图标集被客户打回来,说“没灵魂,像AI批量生成的”——那句话我现在还记得,真的挺挫败的。

所以这篇不算什么“完美指南”,更像是我这几年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真实心得,带点情绪,带点不完整的尝试,也带点我觉得有用的东西。


先别打开软件!从“为什么”开始

我有个坏习惯:一接到需求就打开Figma,噼里啪啦就开始画,后来才发现,没理清概念的设计,最后基本都要返工

比如之前做一个“环保科技”公司的图标,我第一版画了叶子、地球、电池……看起来都对,但客户说太普通了,“像是从免费图库里扒下来的”😅。

后来我强迫自己先回答几个问题:

  • 图标是给谁看的?(开发者?普通用户?老年人?)
  • 它需要传递什么情绪?(专业的?可爱的?信任的?)
  • 会在什么尺寸下被使用?(16x16的favicon?还是App首页的大入口?)

搞清楚这些,我才意识到:那个项目需要的不是“环保”,而是“科技感的环保”,于是把叶子线条结合了数据流线型,最后落地的那版图标,虽然我自己觉得有点抽象,但客户反而一次过了。

[ico图标]创作法则与多场景应用深度指南:从概念到落地


简单≠单调,细节藏在克制里

图标的本质是符号语言,得像交通标志一样一眼能懂,但“简单”不意味着只能画粗线条和扁平色块。

我有段时间沉迷于微质感——比如加一点微妙的渐变、一道特别细的高光、甚至一个几乎看不见的投影,但发现在小尺寸下根本显示不出来,反而让图标显得“脏”🙃。

后来我总结出一条:在保证轮廓清晰的前提下,再做细节加法

  • 用颜色明度而不是线条粗细来表达层次
  • 内部留白要比你觉得“足够”再多一点
  • 复杂图标尝试用面性+线性的组合(比如一个实心底座+一条轻量线条)

像是之前做的天气图标集,晴天的太阳我最初画了放射状光芒,结果缩到24px直接糊成一团,最后改成圆面+外部一圈短线,清晰度和风格感反而都到位了☀️。

[ico图标]创作法则与多场景应用深度指南:从概念到落地


别在真空中做设计!多场景测试是救命环节

这是我血泪教训最多的一部分——你以为在设计软件里看起来完美的图标,放到实际界面中可能简直没法看。

有一次我做了一套极细线图标,在Figma里放大看优雅得要命,结果开发实现后,在Retina屏上倒是精致,但在普通安卓机上直接快消失了……被产品经理追着问“咱们图标是还没加载出来吗?”(真的尬穿地心😇)

所以现在我一定会做场景测试:

  • 导出不同尺寸(16/24/32px)看清晰度
  • 放在深色/浅色背景上都试试
  • 甚至截图到手机里滑动看看,会不会“消失”

落地好不好看,比设计稿好看重要一百倍

[ico图标]创作法则与多场景应用深度指南:从概念到落地


情绪化一点,图标也可以有性格

我最喜欢图标设计的一点是:小空间里也可以做情绪表达

错误”图标,除了传统的叉叉,还可以尝试略带抖动的线条、有点“崩塌感”的形状;而“成功”除了对勾,也可以是一颗小星星✨、一个微微笑起的曲线。

之前做一个儿童教育类App,我把所有图标都设计得略带笨拙感——线条不是完全笔直,端点有点圆钝,颜色饱和度悄悄调高5%,上线后用户反馈说“看起来很亲切”,好像小朋友自己画出来的,那种反馈真的太治愈了🥹。


结尾碎碎念

图标设计好像练书法——越是小字,越看功底,它不需要多么炫技,但需要你想清楚、画克制、测到位。

我现在还是会偶尔翻车,比如上周才因为一个“保存”图标该用磁盘还是云存储跟产品吵了一架(最后用了磁盘+云朵结合版,妥协艺术了属于是😂)。

但就是这样一点点磨出来的经验,才让每个图标背后有了故事,希望你也能做出自己特有风格的图标——哪怕带点瑕疵,但那才是“人”的味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