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FLAC无损音频带来的极致享受:还原音乐每一处细节的真实感

好吧,聊聊FLAC这事儿,说真的,第一次注意到它,是因为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受不了某些音乐里模糊的鼓点、糊成一片的弦乐,还有主唱换气时那种被掐掉一半的细微声响——就像你明明点了一杯手冲,结果喝下去却是速溶的,朋友说,你试试FLAC吧,别老抱着MP3不放了。

一开始我是怀疑的,音质这东西,玄学成分太重了吧?直到某个深夜,我戴上耳机重新听Radiohead的《Reckoner》——这首歌我至少听过几百遍,MP3版本里Thom Yorke的声音像蒙着一层薄纱,背后的贝斯线条几乎淹没在混响里,但FLAC不一样,我第一次清楚地听见他吸气时轻微的颤抖,背景里那些细碎如星光的percussion,每一颗音粒都清晰、独立,甚至能“看”到它们落下的轨迹。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空间感”,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词汇,就是你突然发现,这首歌不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房间——乐器各有位置,人声有远近,连空气的震动都听得清清楚楚。

还有一次让我彻底折服的是重听邓丽君《我只在乎你》的老录音,MP3版本已经算是“怀旧味十足”了,但FLAC里,她嗓音中那种柔软的颗粒感、换气时细微的停顿,甚至录音时极轻微的底噪……都突然变得有温度,我突然觉得我不是在听一首歌,而是在某个时空的角落里,安静地看着她录音,那种真实,几乎让人起鸡皮疙瘩。

当然我也不是一味吹捧,FLAC文件大,占空间,传输慢,流媒体平台里绝大部分人依然开着普通音质——这些我都知道,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为了那一点细节的提升,值得吗?但后来我想明白了:有些人喝咖啡只为提神,但也有人愿意慢慢品味豆子产地和烘焙程度的不同,没有对错,只是选择。

我开始习惯在安静的时候找些FLAC资源来听,尤其是那些编曲复杂的后摇、古典或者爵士,Adrian Younge的《Sitting by the Radio》里黑胶采样沙沙作响的开场,Nils Frahm钢琴曲中指尖触碰琴键的摩擦感……这些细节在压缩格式里是被当作“冗余信息”扔掉的,但偏偏是它们,构成了音乐的血肉。

不是说MP3就不能听,但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自己对某首曾经很爱的歌渐渐无感了……或许可以试试找到它的无损版本,有时候差的不是旋律,而是那一口气、那一瞬间的真实。

音乐本该如此,不是吗?我们听的不只是音符,而是那片声音里的世界。

FLAC无损音频带来的极致享受:还原音乐每一处细节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