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索尼音乐持续引领行业变革,打造超越界限的个性化音乐旅程

索尼音乐这名字,现在听起来好像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熟悉是因为谁没听过Beyoncé或者Harry Styles,陌生是,流媒体都播了快十年了,我们好像已经不再把“唱片公司”当成日常词汇了,但偏偏是这家老牌公司,这几年悄悄把自己重新装进了我们的手机里,还不止是播歌那么简单。

说实话,我以前总觉得流媒体就是个曲库,算法推荐来推荐去也就是“猜你喜欢”,偶尔准,经常歪,但索尼这几年在做的事,感觉像是把“音乐”重新拆开再拼起来——他们好像不只想让你听歌,还想让你“住”进歌里。

举个让我有点意外的例子,去年,索尼和Fortnite搞过虚拟演唱会,Travis Scott那种,我当时想,这不就是卡通MV吗?但实际进去看,角色、场景、互动,甚至歌迷的虚拟动效全部跟着节奏走——那不只是看演出,是你自己也变成演出的一部分,音乐从“被听”的东西,变成一种可进入的时空,这种操作,传统唱片公司哪敢想?但索尼就真把它做成了新业务。

还有一块很多人没注意到的,是技术跟情感的结合,他们用AI分析老母带,把早年的经典录音修复到像昨天刚录的一样,比如重新发行的Michael Jackson《Thriller》40周年版,连呼吸声、指甲刮过吉他弦的细节都拉满了,这技术本身不稀奇,但用得好的话,像是把时光折叠了——年轻人听到的和我们小时候卡带里沙沙响的,完全是两个世界。

但你说他们什么都做对?也不见得,我自己就觉得,有时候他们推的“个人化推荐”还是太机械,比如我明明某天想听点冷门后摇,它拼命推给我热单——大概数据模型还没学会人类的心情起伏,但这种不完美反而让我觉得,他们还在试,还没把自己当作行业标准答案。

我还注意到他们开始签虚拟偶像和AI创作人了,比如Yeseo或者初音未来的深度合作,一开始我有点排斥,觉得这会不会让音乐失去“人味”,但后来想通了:音乐从来不只是关于谁唱,更是关于谁在听、怎么被感受,如果一段旋律是由AI生成但让你哭了,那它算不算音乐?索尼似乎正在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

说到底,行业变革从来不是一夜间推翻所有旧东西,索尼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既握着上世纪最经典的版权家底,又毫不犹豫地跳进元宇宙、AI、互动体验这些新战场,它不只是在发歌,是在重新定义“听”这件事——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沉浸,从标准化歌单到一人一旅程。

有时候深夜听着一首他们旗下冷门创作者在SoundCloud上被挖出来的歌,我会想,可能音乐产业的未来不再属于巨头,但巨头如果能把自己打散成无数个灵活的实验单位,那它依然能引领方向,索尼音乐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它像一艘大船,但甲板上装满了小艇,每条小艇都在尝试划向不同的海域。

或许有一天,音乐不再有“界限”这个概念——类型之间、媒介之间、真实与虚拟之间,而像索尼这样的公司,正在悄悄把桥架起来,让我们不知不觉走了过去。


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好像也说不清“音乐”将来到底会长成什么样,但可能正因为这样,才值得继续看下去。

索尼音乐持续引领行业变革,打造超越界限的个性化音乐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