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 > 正文

湖州安全教育平台:携手共建平安校园新防线

我们真的把“平安”种进校园了吗?

记得去年冬天,湖州某小学组织消防演练时,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在浓烟模拟环节突然哭了,老师后来才知道,他不是因为害怕,而是突然想起上半年邻居家那场火灾——“烟的味道,和我那天闻到的好像。”这句话让我愣了很久,我们总在讲“安全教育”,但有多少内容真正钻进了孩子的记忆里,甚至能在某个瞬间跳出来保护他们?

湖州的校园安全教育平台,大概就是从这种“瞬间”里长出来的。

和很多地方一样,湖州早年搞安全教育,无非是拉横幅、开班会、签承诺书,形式挺多,但孩子转头就忘,后来搞起了数字化,弄了个线上平台,一开始我也没抱太大希望——不就是把纸质内容搬上屏幕吗?能有什么不一样?

但有一次,我陪亲戚家孩子完成平台上的一个任务:模拟电动车充电起火的自救动画,那孩子一边拖拽选项一边嘟囔:“哎呀不能放楼道!会堵住路!”“要喊大人,不能自己泼水!”后来他妈妈跟我说,某天家里老人把电瓶车电池拎进屋充电,他居然冲过去严肃“教育”了奶奶一遍,你看,那种“知识的触感”不一样了——它不是被“教”进去的,而是被“用”起来的。

湖州安全教育平台:携手共建平安校园新防线

平台里有个案例我常提起:南浔一所中学通过平台上报了校门口交通拥堵的问题,数据同步到市政系统后,两周内增划了临时停车位、加了护学岗,这件事不大,但孩子们突然发现——“原来我说的话,真的可以改变什么。”这种参与感,比十节安全教育课更管用。

不过你说这平台完美吗?根本不是,有些学校硬性要求打卡计分,家长只好代劳,刷分刷得比孩子还熟练;有些情景模拟视频拍得粗糙,孩子看笑了,却没看进去,有一次和教育局的朋友聊天,他说:“技术再先进,如果人心不觉醒,系统就是个空壳子。”

我特别喜欢平台里一个叫“隐患随手拍”的板块,学生可以上传校园里觉得不安全的地方——松动的楼梯扶手、漏电的插头、甚至校园角落的欺凌瞬间,有个初中生上传了一张操场围栏破损的照片,附言:“野猫能钻进来,坏人是不是也能?”后面跟了七十多条学生评论,那种警觉,那种“我的地盘我守护”的劲儿,突然就让我觉得——安全不再是墙上冷冰冰的“责任第一”,而是成了他们生活里热乎乎的一部分。

湖州安全教育平台:携手共建平安校园新防线

当然也有无奈,有些农村学校设备跟不太上,老师得用自己的手机给学生播视频;有些家长抱怨“又是平台任务,烦不烦”,现实就是这样,理想是一边建设一边漏风的,但好在有人愿意慢慢补。

说到底,湖州这个平台最让我触动的是,它悄悄把“安全”从一个名词变成了动词,它不是要培养谨小慎微的“乖孩子”,而是想让孩子在奔跑玩闹的同时,心里能亮着一盏小灯——知道危险在哪,也知道怎么避开、怎么呼救、甚至怎么改变。

就像那个在消防演练中哭出来的孩子,后来成了班级的“安全小组长”,他画了一组漫画贴在教室里,最后一格写着:“烟很可怕,但我们可以跑得比烟快。”

或许,这才是平安校园最扎实的防线——不是铜墙铁壁,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在意识到“危险与我有关”之后,长出来的那种温柔又坚定的警觉。